<pre id="9pttp"><ruby id="9pttp"><ol id="9pttp"></ol></ruby></pre>
<noframes id="9pttp"><pre id="9pttp"></pre>
    <pre id="9pttp"><ruby id="9pttp"><ruby id="9pttp"></ruby></ruby></pre>

      <big id="9pttp"></big>

        <track id="9pttp"></track>
        <big id="9pttp"></big>
        中新網
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大地的詩意歌手

        大地的詩意歌手

        2022-08-08 18:14:44 來源:長春日報

          轉自2022年8月8日《長春日報》

          作者:陳曉雷

          讀完新疆阿勒泰女作家阿瑟穆·小七新出版的散文集《解憂牧場札記》,感覺有股西部高原的清風,掠過大地,縈繞心間,一如草原牧歌。

          新疆地域遼闊、地貌多姿,多民族集居,文化絢麗多元,歷來就是出詩人、作家、藝術家的豐饒熱土。

        image

          身居阿勒泰草原哈薩克牧村的女作家阿瑟穆·小七,就生活在哈薩克牧人中間。她與呼倫貝爾著名“草原詩性”散文家艾平描寫大自然及少數民族生活的方式不同,前者以“走進感”而記而悟而詩,后者以“村居感”而敘而創而哲,前者像攝影師抓拍的大特寫,后者如影視導演的短片精制,后者的文字如解憂牧場四季生長之草木……故而他們所呈現的散文意境也截然不同,其不僅是游牧文化意向的折射,還承載著作家極其宏大的精神世界,這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普通家園,這里似在構筑一條悠長隧道,依其可抵達幽深廣袤的海洋。

          這本《解憂牧場札記》的鮮活性、奇異性、親歷性、體驗感等,都直接來自那片豐腴的泥土里,其內里的故事,外人不明就里,亦無法替代,無以描摹。

          小七的文字,來自阿爾泰山腳下解憂牧場的觀察實踐,來自游牧文化博物館女主人生活的涓涓細流,那些聽似弱弱的聲音,看似恬淡的情懷,聽似萬物的憂嘆,卻飽藏無盡力度,像時光培育河岸的樹木,像心靈融入思想的河流,金秋時節就會涌出汩汩作響的收獲?,F在,讓我們來欣賞作家筆下精彩神奇的描寫。

          看其怎樣藝術地描寫那位江河日下的老皮匠的:

          他的白發柔軟又稀疏地覆蓋著頭皮,看上去像綻開的蒲公英——我的思緒飄散開去——以我的閱歷,還無法理解他的蒼老。眼前,微風中搖曳著他的白發,讓我聯想到躺在草地里,仰望藍天,隨手拔起身邊的蒲公英,吹散開,許下心愿的場景。(《老皮匠努爾旦》)

          無限辛勞,歲月滄桑,盡在其中。

          看其怎樣描寫被牧人們稱為“暴”脾氣,后漸變“惡人”的壯漢闊孜:

          他越來越不受歡迎,就像一座危機四伏的火山,巨大,陰沉,憤怒,頑固,以至于他的整個氈房都成了暴戾和陰森的化身。 (《暴躁的闊孜》)

          孤僻憤懣,內藏暗火,似乎大地蒼天皆成其敵人。

          看其怎樣描寫牧人扎特里拜與自家老馬伏爾泰的情感。

          一人一馬就像是對峙中的警察和罪犯——伏爾泰是警察,它在偵察扎特里拜是否帶了行兇工具”,主人山野里抓住伏爾泰,想給它套上籠頭,讓它臣服自己、失去自由,而這馬的智慧堪比主人,二者斗智斗勇,主人敲打著草地誘惑馬道:“‘哇!好草??!這里有一片上好的青草??!來吧,我的伏爾泰……品嘗一口吧!’他的聲音溫柔得好像一片樹葉飄落到地上,連他自己都佩服自己像是一個掩飾情緒的大師”。(《扎特里拜滿山坡找馬》)

          文筆幽默,比喻奇巧。文中透著哈薩克牧人生活的天人合一。

          看其怎樣描寫八旬的庫其肯奶奶,因高齡不得不進城,她告別草原前的一幕:

          在她身后,半個太陽正緩緩落入源出山體,陰影在她的腳邊越拉越長,空氣中的熱力漸漸削弱。在暮色的襯托下,她的頭發看上去稀疏而干枯。她的神情已經無法用蒼老來形容,而“被迫放棄”或者“無奈放手”這類詞比較合適。眼神、動作、語言、健康……她的一切的一切,就好像一個決定放手一項為之終生努力的事業的人,表現出無力實施計劃之后的精疲力竭。大家的庫齊肯奶奶——那個偉大的,了不起的,洋溢著陽光和溫暖的熱心腸,看上去要哭出來了。 (《熱心過了頭的庫其肯奶奶》)

          生活原味,濃情深藏,悲天憫人,大愛無邊。

          最后,再看作家怎樣抒發自己對故土的愛戀:

          我有一種奇特的感覺——現在,我知道了,那叫“合一”,心靈融入自然,自然滲透身體。就在那一刻,我同大地天空一樣,沒有任何肉身的需求和欲望,過往的物欲之累在記憶中已恍惚,依稀只是我來過的憑證。

          ……很多人,走遍了世界,也沒能達到自己的內心深處,我卻在養育我的土地上有幸觸摸心靈。那種純粹的快樂,那種幸福的喜悅,叫人心存感激,難以忘懷。(《野生植物的神秘魅力》)

          小七筆端生機盎然,無論好管閑事的庫齊肯奶奶,渴望生活幸福的年輕牧人,還是滿山找馬的漢子,賣奶疙瘩的阿依旦,無論撿雞蛋的孩子和踢人的羊駝,還是生靈土撥鼠、交際羊,以及被牧人收養流浪狗等等,眾多草原牧人的生存故事,情思綿長、如泣如訴,像激越低吟的詩篇,回蕩在喀納斯湖畔、克蘭河兩岸、阿爾泰山之巔……這即小七的存在。

          作家遲子建在《額爾古納河右岸·跋》中言:“人類既然已經為這世界留下了那么多不朽的藝術,那么也一定能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的貪婪之氣、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,一點一點地洗刷干凈。雖然說這個過程是艱難、漫長的?!蓖ㄗx小七的散文,我們能夠肯定,其已走過剔除虛浮、飽蘊沉實的艱辛歷程,就其文學意境和表現張力而言,其散文已成為植根于阿爾泰牧野的最具深情、最具詩意的表達,其主題已變做一曲圣潔草原的天籟詩篇,則小七就是抒發阿爾泰大地詩意的歌手。

        【編輯:阿麗婭】
        《中國新聞》·大美新疆
    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      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        [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(0106168)] [京ICP證040655號] [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] [京ICP備05004340號-1] [可信網站驗證] 總機:86-10-87826688
        制作:中新社新疆分社  技術支持:0991-8557237  新聞熱線:0991- 8550318 / 8556479  
        Copyright ©1999-2022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   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
        <pre id="9pttp"><ruby id="9pttp"><ol id="9pttp"></ol></ruby></pre>
        <noframes id="9pttp"><pre id="9pttp"></pre>
          <pre id="9pttp"><ruby id="9pttp"><ruby id="9pttp"></ruby></ruby></pre>

            <big id="9pttp"></big>

              <track id="9pttp"></track>
              <big id="9pttp"></big>